首页->新闻动态
 
钠离子电池入局 动力电池“三国杀”来了?

北极星储能网讯:宁德时代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。钠离子电池能否在三元锂电池、磷酸铁锂电池的竞争中脱颖而出?动力电池市场将上演“三国杀”?

“15分钟充电80%,零下20度电池不衰减”。不久前,动力电池“一哥”宁德时代召开了发布会,推出自己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。很多人直呼:宁德时代这是要重塑电动车!

钠离子电池能否在三元锂电池、磷酸铁锂电池等一众对手中脱颖而出,引领潮流,成为下一代的电池技术?

科幻小说为何难成现实?

令人稍感意外的是,钠电池的概念,是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于1870年,在著名科幻小说《海底两万里》当中最先提出。

小说里,鹦鹉螺号通过取得海水当中的电解质钠,制成钠电池作为能源来驱动前进,因为钠元素来自于海水,属于就地取材。

书中预言的电击枪、潜水服、海底隧道一一实现,但钠电池潜水艇始终进展不大,一直到了上世纪70年代,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,钠离子电池才被真正地研发出来,而与钠电池同时代诞生的,还有如今人们非常熟悉的锂电池。

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,锂电池早已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,尤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产品;但钠电池的发展却不怎么顺利,长期以来只小范围应用在储能电站、低速车领域,甚至到2011年,才有公司尝试将产品商业化。

钠电池,顾名思义就是用钠离子作为驱动的电池。通过钠离子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“跑来跑去”实现电荷移动的一种动力电池。因为自身“素质”不过关,被人遗忘在角落里。

钠离子电池为何一直被冷落?这其实与它的化学属性有非常直接的关系。实际上,无论是钠电池还是锂电池,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相似的:在电池阴极,元素失去电子,转变成为更高价的离子,随后进入电解质,穿过隔膜,向阳极转移:虽然离子能够穿过电解质和隔膜,但电子却不行,只能从外部的电路跑到阳极,并在外部做功。这就是电池的放电过程。

锂元素的原子量是6.94,在金属中最轻;锂元素的标准电极电位是-3.045V,在金属中最低;此外,锂元素的比容量也是金属中最高,同时其电化学当量最小。

这意味着,锂电池理论上能够获得最大的能量密度。在电池领域,如果暂不考虑安全和成本因素的话,能量密度拥有绝对的话语权—锂电池就是研发者眼中的首选。

然而打开化学课本的元素周期表,与锂离得最近的金属元素就是钠,它们都位于周期表的第一列,最外层电子数相同,化学性质相似,所以都能作为电荷搬运工,驱动电池充放电。

不过钠离子电池硬伤也比较明显,首当其冲的就是能量密度不足,锂的原子量是7,钠的原子量为23,原子量越小就意味着能量密度越大。

这就导致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在200Wh/kg(瓦时每千克,比能量单位)以上时,钠离子电池仅100-150Wh/kg,即使宁德时代当前发布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60Wh/kg,与锂离子电池的差距也很明显,导致电池使用效率明显偏低。

其次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大70%,导致自身移动速度极其缓慢,没办法穿过负极石墨材料,也成为钠离子电池迟迟难以商用的瓶颈。

这样一来,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,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:前者迅速商业化,成为消费市场必不可少的用品,后者则完全进入了停滞状态。

如今,宁德时代发布的钠离子电池,让更多人看到了这项“命途多舛”的技术,也让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之路,多了一个强有力的“潜在竞争者”。

锂与钠的爱恨情仇

但实事求是地来讲,钠电池也并非一无是处,它有两个优势是锂电池无法比拟的。

首先在储备量方面,锂资源的储量有限。数据显示,目前70%的锂资源分布在南美洲,而现阶段我国80%锂资源依赖进口,随着需求量的增加,锂元素的价格也一路飙升,从最初的3.8万元一吨涨到16万元一吨。

此前,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就曾明确表示,如果全世界的车都使用锂离子电池,全世界的电能都用锂离子电池储存,锂根本不够,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。

钠资源储量就很高,仅仅中国一个察尔汗盐湖中,氯化钠储量就高达426.2亿吨,大约是全球锂资源储量的一百多倍,可以说钠资源是非常“优秀”的“非再生能源”。

其次在使用属性上,尽管钠离子能量密度不佳,但它的化学性能相对稳定,所以它对温度并不敏感,不容易形成锂枝晶那样坚硬的枝晶,在抗低温和安全性上较同类别的锂离子电池也有明显的优势。

所以从理论上,只要能让钠离子在电池当中自由游走,就有希望解决钠电池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,钠电池也就有了“逆袭”锂电池的希望。在国际竞争加剧,全球能源转型、碳减排碳中和的大背景下,开发钠电池这样一条全新的产品路线,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。

这或许正是宁德时代让钠电池“复活”的初衷。

记者了解到,现有的钠离子电池正极一般是用普鲁士白和层状氧化物两类材料,钠离子虽然能够穿行,但在循环过程中电池容量会快速衰减,导致电池能量密度明显衰减,非常不耐用。

于是宁德时代用全新思路开发的钠电池诞生了—对材料体相结构进行电荷重排,解决了普鲁士白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快速衰减难题。在负极材料方面,开发了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,其具有克容量高、易脱嵌、优循环的特性,并给正负极材料优化了相适配的电解液。

这样一来,让钠离子既可以在正负极之间自由穿行,又不至于过度地衰减能量。并且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也可以用来生产钠电池,很好地控制了成本。

按照宁德时代对外发布的数据,技术优化以后“新生”的钠离子电池,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60Wh/kg,几乎达到磷酸铁锂电池(150-210Wh/kg)的标准。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,电量可达80%;而在零下20°C低温的环境下,仍然有90%以上的放电保持率。同时在系统集成效率方面,也可以达到80%以上。

“充电快”“耐低温”“高集成效率”几个关键词直击当下锂电池痛点,也让人们看到了新能源车续航问题的解决希望,以及动力电池未来的全新发展思路。

[上个主题]  2021年发电行业大盘点——东边日出西边雨
[下个主题]  跨省临时增供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视